螺栓咬死的常见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

2016-08-17

 

螺扣咬死包括螺帽和螺栓咬死,栽丝和底扣咬死,这是最常见的问题。
原因分析
  a. 上次回装时螺纹未清理干净,螺扣上有毛刺,表面粗糙。
  b. 回装前螺纹有过损伤或装配时未涂高温防烧剂、润滑剂或二硫化钼等而盲目地旋上螺帽,导致螺纹咬死。
  c. 拆卸时加热工艺不正确,使螺扣部分温度过高而涨死。
  d. 汽缸温度偏高时即开始拆卸螺栓。
  e.螺栓长期在高温下工作,表面氧化皮较厚,螺栓与螺扣间较大的挤压力形成坚硬的氧化膜。氧化膜拉破时在螺纹表面拉出毛刺,造成螺纹咬死。
  f.螺栓加工质量不够高,光洁度太差,螺纹间配合间隙小。
解决措施
  a.在回装前对每条螺栓、每个螺帽及底扣都应仔细地试验和检查,不留有任何毛刺。
  b.高温螺栓回装前一定把原有的黄油等清洗干净,涂好润滑剂等再回装。
  c.严格执行检修规程和厂家标准,控制温度,当汽缸温度降低到允许温度内再拆卸螺栓。西电公司规定,调节级金属温度降低到80 ℃以内,才允许拆卸汽缸螺栓。这是因为:汽缸螺栓和螺帽有部分凸出在缸体的外部,加之热容量较汽缸小,因而停机后螺栓的温度下降速度比汽缸快,螺栓温度低于汽缸,由此产生的螺栓冷缩使其紧固力比正常运行时反而增大;再加上温度高时材料硬度低,这时拆卸螺栓可能造成螺纹咬死,以致受到损伤。
  d.在拆卸前4 h左右,在螺纹处浇上煤油或松动剂等,润滑螺纹间的氧化物,便于拆卸。在拆卸后的检修阶段,对螺栓的氧化皮彻底清理。
  e.对新到螺栓进行仔细检查,发现螺扣不好或光洁度不够,应更换螺栓或进行再加工处理,合格后再使用。
  f.对已经咬死无法拆卸的螺母,原来的方法是请熟练的气焊工用割把割下螺母保护螺杆。但割切时常常误伤螺杆的螺纹,用液压螺母劈开器进行无损螺纹切割,平均每个切割仅需数秒。  
g. 螺杆损坏需更换,而螺杆无法卸下时,可用割把在离法兰约10 mm部位割断螺杆。钻2个孔,再用割把通过螺杆割开,使螺纹脱开。也可使用大型手动扳钻工具拆卸。 
在机械修理工作中,常常遇到螺帽或螺钉拆卸不下来的情况,很伤脑筋。
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使用中螺纹经常松动,一些使用人员对此进行了铆、焊等固定工作;或者因碰撞或不正确拆装,致使螺纹头部镦粗或使螺纹乱扣;或许是因扳手不合适,开口过于宽大,把螺帽拧圆了。遇到这些情况,只有应用机械加工的方法,如凿削、锉削,将固定、镦粗、乱扣的现象消除;将螺帽边缘锉方,再用扳手去拧,才能拆开。 
  另外,除上述情况外,也有由于螺纹连接后,在长期压力作用下产生吸附现象、啮合现象,或者因为氧化生锈而使两者粘合在一起,以致拧不动。这可采用下述方法进行拆卸。
  一是用汽油或煤油涂在螺纹上,使其渗透到螺纹连接处的锈层中去,涂后30分钟,再拧出。
  二是采用合适的拆卸工具。如尽量少用活动板手,而采用合适的固定板手或套筒扳手将其拧出,且不能随意加接力杆。
  三是反复紧松。徐徐拧进1/4圈,再退出,反复紧松。这样,可使压平和剪切同时进行,也可使锈层受到反复的拉、压应力而使锈层与基体金属分离,便于拆开。
  四是用手捶敲击螺帽四周,使螺纹连接处受到震动以致分离,然后再拧出。
  五是用喷灯烧热螺母,使螺母受热膨胀变大,而在螺钉受热较少,膨胀较小时,产生差距间隙,这时迅速拧松。
  使用以上方法时,要注意螺纹的正、反扣方向,不然,拧反了,会越拧越紧,以致把螺钉折断。